top of page

我們的龍洞

Updated: Jun 1, 2021

作者:黃一樵 | I-Chiau Huang

2018 / 05 / 31




最近龍洞第一洞的路線「天外飛仙」有顆 bolt 被敲歪,這顆 bolt 是 2012 年安裝的,材質是 316 不鏽鋼。據稱該 bolt 附近有硫磺,本來想送去國際組織 UIAA 檢驗。但是不鏽鋼還很牢固,敲不下來,就留在岩壁上了。我有很多感觸,2017 年我曾經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嘗試了解龍洞 316 不鏽鋼的腐蝕狀況,現在把一些過往記錄下來,也算是對人生中這段計畫外的旅程有個交待。

UIAA 在 2015 年發佈警告,濱海地區甚至沿岸附近,不鏽鋼有 #SCC(#應力腐蝕 劣化)的顧慮,304 不鏽鋼甚至更好的 316 不鏽鋼都有危險,台灣列為警告地區,台灣攀岩界手忙腳亂的因應。龍洞的 304 不鏽鋼情況很不好,但是 316 不鏽鋼沒有失效的案例。2017 年 4 月,我開始嘗試了解問題。我找到了香港的資料,其中完整分析了當地失效的 304 不鏽鋼,至於他們的對策,除了改用鈦,並沒排除掉 316 不鏽鋼,列出的原因之一是當地岩質的鎂含量比泰國低。後來我透過朋友聯絡到一些開發路線的人,知道更多細節。濱海的地方,香港以後都會用鈦,距離海邊比較遠的地方,不但還是用 316,有些甚至是應力較高的拉膨式 bolt。至於 2015 年他們在濱海岩場裝設的 316,他們沒打算換成鈦 bolt,反正現在不會有問題,就等十年後再說。

如果鎂含量低可以是香港使用 316 的原因之一,龍洞的鎂含量呢?我找到剛開始攀岩時認識的一位朋友,他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學者。從我外行的角度來看,以為他的專長和地質有關,至少相關的知識比較豐富吧!朋友熱心地幫我搜尋了一些文獻,包括一篇 2015 年 Deflorian 等人的學術論文,還建議我去找台灣一位知名的地質學教授。在一個大雨天,穿過擺滿標本的走廊,我找到教授的辦公室,穿過更多的標本還有幾個助理,我找到教授,上了一堂地質課。我的問題有了答案,龍洞的四稜砂岩的鎂含量比香港的石頭低!如果香港的 316 可以用十年,龍洞的 316 應該也沒問題吧!道理好像說得通,但未免也太輕忽了 SCC 的複雜機制,必須更深一層的了解。我還問地質學教授,龍洞有些岩壁顏色很黃,有人認為是硫磺。他說砂岩依據氧化鐵的含量,本來就會是黃色或紅色。所以懷疑岩壁有硫磺,就要把 bolt 割下來送國外檢驗實在太草率。如果不相信地質教授的常理推斷,只要把附近的石頭撿一塊來送檢就好,而且國內就可以檢驗,不需要大費周章,把裝設 6 年的 bolt 割下來送去國外。

SCC 可怕的地方在於很難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而且一旦開始,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產生危險。於是我透過高中同學找到一位機械系教授,想要了解測試 bolt 腐蝕情況的實務。見了面才知道,曾在校園裡和這位教授聊過,他騎單輪車,在路上非常引人注目。有些機械使用的環境很惡劣,所以材料需要講究。核能電廠還在使用 304,這位教授也曾參與一些相關的事務。他告訴我很多檢測的方式,有些龍洞也可以做,但是牽涉到人力和經費,而且檢測獲得的統計資料,適用的範圍也很難說。後來我又去找了一次這位教授,請他幫忙解讀一些數據。追尋真相的道路還要往前走。

Deflorian 是義大利人,服務的大學在攀岩聖地 Arco 附近,他在 2015 年發表的論文研究 304 的 SCC,論文說 316 在攀岩應用中從沒有失效的報告,結論甚至把 316 列為取代 304 的一個選項。學術論文要經過審查的程序,嚴謹的程度不是一般機關團體的報告可以比擬。但是網路上為什麼那麼多 316 恐怖的傳聞甚至相片呢?而且 UIAA 也夠大了,要怎麼解釋這篇論文和 UIAA 的警告之間的矛盾呢?2008 年 Sjong 等人還寫過一篇文章,講的就是泰國喀比 316 的 SCC。實在是太奇怪了,我決定要直接問 UIAA!

捷克的 Prosek,長期為 UIAA 做實驗,我請他評論 Deflorian 的觀點。為了不讓他覺得突兀,信中我還順便提了我有幾位捷克好朋友,在捷克有過難忘的攀岩旅行。Prosek 立刻回覆,並且告訴我他和學生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完成後會把碩士論文寄給我。給 Prosek 的信同時也寄給 UIAA 的 Alan,Alan 主導 UIAA 這部分的工作,他也很快回信。之後我開始跟 Prosek 和 Alan 通信往返,他們的回覆通常都很迅速,一個問題得到的往往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附隨很多資訊,甚至包括論文和報告。但也不是每個疑問都有解答,我說有人因為他們發佈的警告,把才裝上去 5 年的 316 bolt 割下來,拿給他們檢驗,這種問題他們就沒評論。有人說中文博大精深,其實每種語言都有奧妙之處。世界上天然岩場的 316 到底有沒有發生過 SCC?我最主要的疑問就在 well-documented 和 reliable 這類字眼的微小差異中模糊掉了。通信繼續,我閱讀 Prosek 的論文,請教其中實驗數據的推論。和 Alan 的聯繫我更為小心,一方面想多提問題,但也怕問題太尖銳,從此他就不回信。畢竟雙方並沒有商業的委託關係,他並沒回覆我的義務。結果提問越多,得到的資訊越多,讀更多,不了解的地方更多,一不小心就會陷在學問的汪洋中。

指導優秀的學生時,我會提醒他們,讀別人的文章當然很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累積自己的能力,開闊自己的視野。但一定要選個時機,跳脫出學習的框架,找個基本的問題切入,建立自己的觀點,才能在人類知識累積的過程,貢獻一點力量。Prosek 學生的論文終於寫好了,感謝文讓我驚訝,UIAA 各國的「當地代表」提供失效的 bolt 樣本成就了碩士論文。但是 UIAA 什麼時候在台灣有過了「當地代表」?所謂的「當地代表」提供龍洞失效的 bolt 給他們檢測,這件事台灣有幾個岩友知道?如果龍洞的資料能讓世界了解金屬腐蝕的現象,當然很好,可是台灣為什麼沒有檢測的結果?不能像香港一樣發布完整的報告,並提前思考因應的方式?

Prosek 學生將近 80 頁的碩士論文裡有一段話:「只有一篇論文記載因為 SCC 失效的 316 anchor 案例,但是這個案例中 bolt 的材質很可能並不是 316」,這篇論文指的就是 Sjong 在 2008 年的著作。我追問 Prosek 和 Alan,在 Alan 的回信裡有段故事:Sjong 也是攀岩的人,當時在美國加州一家分析失效的公司工作,泰國的 bolt 失效後,有朋友請她幫忙。和世界各地岩友出錢出力奉獻一樣,Sjong 免費在她工作的實驗室裡檢測失效的 bolt,出版了世界唯一說 316 在天然岩場有 SCC 的論文。失效的 bolt 是 1994 年安裝的,而 Petzl 在 1998 年時把製造 bolt 的材質由 304 換成 316,Petzl 並沒有公開宣布這件事,Sjong 寫論文時應該沒想到會有這個改變,買了 bolt 來確認材質,新買的 bolt 當然是 316 做的!聽完故事,我再仔細閱讀 Sjong 的論文,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用來確認材質的 bolt 真的是買來的,不是失效的那顆。Sjong 的論文出版時,她已經離開那家公司,失效的 bolt 大概下落不明了,但是知道事件背景的人都會同意失效的 bolt 是 304 吧!

Sjong 的說法在攀岩圈流傳,未經證實的事件和來源不明的相片不斷加深大家的恐懼。UIAA 不會公開去澄清傳聞,和我的通信中從頭到尾說的也都是事實,只是有些問題他們不回應,你沒問的他們不會主動說,問題有時還會被分割變成模糊。Alan 認為有些論文下的結論,是因為作者經驗不夠,他還強調 UIAA 每次的決定,都奠基在當時他們掌握到的最新資訊。確實如此,先設定了 50 年的使用期限,然後選擇鈦,不要 316。但是他們說的只是新裝設的 bolt,也不敢說要把使用中的 316 割掉。台灣攀岩界的一些紛紛擾擾,和其它國家岩場相同的戲碼一樣,終究會被遺忘,世界會在 UIAA 設想的岩場秩序下運行。UIAA 認為 304 和 316 抗 SCC 的程度差不多,但是沒有天然岩場失效的 316,來證實他們的猜想。UIAA 認為 SCC 只是時候未到,所以積極尋找。如果龍洞的 316 失效,就是 UIAA 想要的樣本,台灣可能就在科學發現中提供了例證。但是當龍洞一堆用了十幾年的 316 都還好好時,那些五六年的出問題的機會實在太小了。敲不斷,就算冒然割下來,UIAA 看一眼,不符合他們的方向,大概就擱在一邊了,不會花錢花時間檢測,來告訴你台灣的 bolt 沒問題。龍洞有些不再使用的 316 bolt 拿去給台灣的金屬學教授檢驗,於是我們看到 UIAA 沒興趣的真相,這些 bolt 找不到 SCC。

科學事實很清楚了,沒有事證也沒有理論說天然岩場的 316 會發生 SCC。但是主張要把 316 立刻換成鈦的人會把真相換個方式說:沒有理論保證不會發生 SCC。甚至質疑不願意把 316 換掉的人,可不可以保證大家的安全,強把壓力加諸維護路線的人身上。其實要換 316 不需要科學根據,只要大家喜歡,跟著鈦的商業潮流也沒什麼不可以。Rebolt 是公眾議題,如果台灣攀岩界要立刻全面更換 316,號召大家上工,幾次就做完了。如果覺得 316 目前沒危險,想和希臘一樣,繼續用下去(如果說錯了,請最近去過或還在愛琴海小島的岩友指正),也是大家的決定。介於兩條路之間,存在其它選擇,如果事情沒急迫性,也可以繼續觀察一兩年,將來再討論這件事。令人憂心的是少數一兩位岩友不把 rebolt 當作公眾議題,不願意討論科學事實,繼續以個人意志行事。龍洞的 bolt 打上岩壁後就是公眾財產,移除後也是公眾財產,即使送到國外實驗室取得的數據,仍舊是公眾財產。我們不該自外於國際社會,但是龍洞的未來是大家勾勒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

攀岩十幾年,去過國外許多岩場,每個週末仍被龍洞吸引。享受當下之餘,最近偶爾也心事重重。當我老了,再也走不進龍洞,我不知道記憶最深的會是什麼?是爬過一百次的路線,還是爬了一百次也上不去的路線?是裝備掛滿身上的那天,還是到了龍洞,岩鞋都沒穿上的那天?是躺在音樂廳吹風,還是躲在後門石頭下避雨?一切終會模糊,我們以為的永遠,只是龍洞的剎那。你的咖啡,他的泡麵,香味都散在風裡。你轉過頭,他背著身,岩壁都看在眼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