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7546848_1525212037490099_10171076056868

生態保育計畫

ECO
PROJECT

© 基隆市野鳥學會-沈錦豐  |  Wild Bird Society of Keelung-Jin Fung Shen

就像世上各地的天然岩場一樣,龍洞這座濱海岩場,也有其豐富、獨特,甚至稀有的生態。植物的部分,除了遍地可見的林投樹之外,還有每年四月就會遍地綻放的臺灣百合,以及東北角獨有的岩大戟;動物的部分,除了常見的蝶、蜂、甲蟲、蜥蜴、蛇、蛙、候鳥、猛禽之外,還有罕見的山羌在此出沒,更有一級保育類的遊隼在此繁殖;而水下的部分,除了豐富的海洋生態之外,還有極危險的僧帽水母與藍環章魚曾在此現蹤。因此,我們希望能透過這項「生態保育計畫」,讓更多岩友與民眾認識並了解這座岩場裡的豐富生態,在此地從事各種戶外活動時能夠保護自己,同時更能保有龍洞岩場的生態多樣性與原始風貌。

93374780_3205956092749010_38726062680152

© 基隆市野鳥學會-沈錦豐  |  Wild Bird Society of Keelung-Jin Fung Shen

龍洞遊隼保育措施

PEREGRINE FALCON

CONSERVATION

每年一月底至七月初,是龍洞遊隼的繁殖期,由於遊隼屬於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一旦確認遊隼進入繁殖期,應避免周遭所有的人為活動,以免造成驚擾 (違者將處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 30 萬元以下罰金)。而負責追蹤監測的單位 – 基隆市野鳥學會也將展開一連串的監測紀錄工作;於此同時,本協會的「生態保育計畫」工作團隊也將徵詢基隆市野鳥學會的專業意見,針對當年的遊隼繁殖情形,向攀岩社群發布「岩場封閉公告」,敘明相應的封閉區域、範圍、以及封閉期間,避免攀岩活動造成干擾,同時也會依其繁殖動態發布相關訊息,讓岩友與民眾掌握即時的相關動態。

龍洞生物警示資訊

LD BIOLOGICAL

WARNING

龍洞為濱海岩場,無論是陸上、水下、或空中,皆有豐富且多樣的生態,不僅有保育類的猛禽,岩場各區也有許多危險生物出沒,因此,無論從事何種活動,請務必留意周遭的生物,保持適當距離,以確保自身安全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遊隼 | Peregrine falcon

法定一級保育類動物,又名花梨鷹。
每年 1 月底至 7 月初為龍洞遊隼繁殖 / 育雛期,於此期間將視其繁殖狀況封閉該區岩場並禁止所有人為活動 (包含操作空拍機),以避免人為干擾影響其繁殖

身長約 38~51 cm,翼展約 84~120 cm,是台灣所有隼中體型最大、最壯碩的。俯衝時速可達 389 km/hr,是目前鳥類中飛行速度最快的 (水平飛行速度很慢,通常時速為 50–100 km/hr)。

遊隼以鳥類為主食,大從黃頭鷺、小到家燕都是遊隼狙擊的目標,而台灣有相當數量的家鴿或野鴿,也是常出現在遊隼菜單中的鳥類。飛行方式為快速振翅後短暫滑翔,能於迎風面定點空中不動,有極佳的御空能力。捕捉獵物時,會先飛到獵物上空,收翅,再快速俯衝襲擊獵物。

遊隼在台灣為過境鳥及冬候鳥,然而有些個體會滯留度夏,在北海岸地區亦有繁殖紀錄;而遊隼有時也會在山區活動,遷徙季時在中高海拔山區也有機會目擊。

資料來源:臺灣猛禽研究會、維基百科 | 影像來源:基隆市野鳥學會 – 沈錦豐老師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赤尾青竹絲 |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又名福建竹葉青蛇、赤尾鮐

是一種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中國大陸、臺灣的蝮亞科竹葉青屬毒蛇,有三個亞種,在台灣為六大毒蛇之一。

為中小型蛇類,最大體長約90公分,體型瘦長,頭部呈三角形,頸部細長,眼睛為紅色,眼睛和鼻孔間有可感熱的頰窩。身體背部為翠綠色或深綠色,腹側有一條白色細縱線,雄性在白線下還有一條紅縱線,但不是絕對,有時亦有無縱線的個體,或是只有白色縱線的雄性,腹部為淡黃綠色,尾部為磚紅色。

雖然毒性較弱,但因為體色與植物相近,故為台灣咬人紀錄最多的蛇類。毒液中含有出血性毒素,被咬的傷口會腫痛、發癢、瘀血或起水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基隆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沈錦豐老師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闊帶青斑海蛇 | Laticauda Semifasciata

又名半環扁尾海蛇

最大全長約150公分,為中型蛇類。身體圓胖,體型與同樣具有黑藍相間環紋的黃唇青斑海蛇、黑唇青斑海蛇稍有不同。其身體的顏色主要由黑灰色與青藍色的環紋組成,且黑灰色的環帶在背中央明顯較青藍色的環紋寬;此外,尾巴也明顯比其他海蛇寬扁。闊帶青斑海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常和黑唇青斑海蛇共用產卵場,夏秋季會上岸在水面上的礁石縫內產卵,每窩可產卵3到7枚,孵化期大約為4至5個月。

偶爾會上岸爬行,攻擊性低,雖然單位毒量很強,但出毒量很少,對人幾乎不具有危險性,以珊瑚礁區的各類小魚為食。

資料來源:臺灣生命大百科、Oceantag 學習網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黑鳶 | Milvus Migrans

法定二級保育類動物,又名老鷹

體長 58-69 cm,翼長約 157-162 cm,體重約 630-1030 克、白底有紅棕色斑點、一次產卵 2-5 顆,孵卵期約 38 天、繁殖期為1-4月,求偶時會表演花式飛行。幼雛期約 40-42 天,壽命可達28歲。身體深褐色,經常高飛,淺叉型尾為特徵。虹膜-棕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叫聲為頗長的嘯聲。

相較於其他亞洲鄰國龐大的族群量,黑鳶在台灣卻僅剩約 700 隻個體;早期在台灣各地是很普遍可見的猛禽,時至今日僅在南北兩端有零星的族群。人稱「老鷹先生」的沈振中先生自1991年長期投入關注黑鳶至今,持續記錄黑鳶族群量的變化,並喚起社會大眾對黑鳶保育的重視。2004 年在林務局指導下,基隆市野鳥學會與猛禽會共同邀集專家學者擬定台灣地區黑鳶保育行動綱領,為黑鳶保育行動擬定各期程須達成的目標。孫元勳老師率領的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團隊由 2010 年開始投入黑鳶研究,逐步發現造成黑鳶族群消失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不當的農藥施作。黑鳶的中毒事件帶給我們重大警訊,希望藉此讓大家重視並推行友善農業,讓已消失的黑鳶族群再度翱翔於天空。

梁皆得導演自 1991 年開始拍攝黑鳶與沈振中先生的故事,2013 年承蒙惠朋國際企業贊助,得以將拍攝 20 餘年的成果製作成電影,並於 2015 年春季上映,而猛禽會也開始進行北部黑鳶的研究,與各單位一起為黑鳶保育一同奮鬥。

資料來源:臺灣猛禽研究會、維基百科 | 影像來源:基隆市野鳥學會 – 沈錦豐老師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黃腳虎頭蜂 | Vespa Velutina

通報事由:虎頭蜂攻擊人群
通報時間:2020 / 06 / 13
事發地點:黃金谷 – 比基尼洞穴、浪之外

據文獻指出,距離黃腳虎頭蜂巢 2~5 公尺就會有攻擊行為(Kuo and Yeh, 1987),但事實上,蜂群會不會叮人,跟季節、環境溫度、氣候條件、外界刺激、族群大小等等因素有關,因此變化很大,分級只是基本的參考指標。

資料來源:城市養蜂 – 蔡明憲 | 影像來源:數位島嶼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輻紋簑鮋 | Pterois Radiata

俗稱獅子魚,又名虎魚、魔鬼魚、石狗敢、雞公、紅虎等,屬於鮋科中的簑鮋亞科,全世界有 5 屬 17 種,台灣記錄有 7 種。

多分布在珊瑚礁地區,棲息在岩礁洞穴或岩壁的陰暗面,伸張各鰭來保護自己,屬夜間活動物種,以甲殼動物及幼魚為食。背鰭和胸鰭紅白及黑白相間,不但有毒而且銳利,背鰭連續,始於眼的後方,常有 11∼17 支硬棘及8∼18條軟條。

獅子魚毒素大多是中性蛋白質,毒素組成因魚種不同而有差異。毒素對熱不安定,以攝氏 50 度加熱 30 分鐘或以攝氏 60 度加熱 2 分鐘就可破壞,也可被酸鹼破壞。毒素分子量因魚種而異,約在 10 萬左右。

被獅子魚毒棘刺傷後患部馬上疼痛, 5 分鐘內疼痛感逐漸擴散至四肢並廣布全身。最初傷口呈青色,周圍紅腫、發熱、 麻痺並起水泡,全身性症狀包括嘔吐、頭痛、發冷汗、發燒、關節痛、麻痺、虛脫、休克、心臟衰弱等。中毒較輕的在 2–3 小時後疼痛會減輕,中毒嚴重的疼痛會持續數日,完全恢復則需數日之久。

資料來源:《科學發展》2007/12,420期 – 專題報導 – 有毒的海洋生物:魚類刺毒 – 林錫斌、黃登福 | 影像來源:維基百科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魚鷹 | Pandion Haliatus, Osprey

又名鶚、魚江鳥,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

鷲鷹目,鶚科,雄鳥身長約 54cm,翼展約 45–47cm;雌鳥身長約 62cm,翼展約 45–53cm。頭白色,頂上有黑褐色細縱斑,體背、翼面及尾羽均為暗褐色;尾羽較短且有黑褐色縱斑,腹面由喉至尾下腹羽為白色,胸部有赤褐色縱斑;嘴黑色、蠟膜暗灰綠色,腳青灰色;飛行時雙翼呈現狹長型,翼下覆羽大致為白色,飛羽下方污白色,有淡褐色橫帶,尾短且呈扇形。

常單獨活動於海邊、河口、沼澤及湖泊等水域環境;以善於捕魚而得名,覓食時多於空中盤旋後定點俯衝入水中獵取魚類。魚鷹的腳爪構造特殊,腳底有複雜的角質狀突起,可以防止魚滑溜的逃走;四根腳爪可以讓牠輕易的從水面緊扣住魚隻;而他白色的腹部更是方便他在空中盤旋或水面上飛掠食不被水中的魚兒發現。

台灣的乾淨水域不多,因食物鍊累積與環境破壞等因素,易受垃圾或毒物等不良影響。在台灣屬稀有過境鳥及冬候鳥。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 | 影像來源:基隆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沈錦豐老師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黃長腳蜂 | Polistes Rothneyi

屬長腳蜂 (馬蜂) 亞科

個性較溫馴,蜂巢小,巢脾外露,沒有外罩,材質為植物纖維而非蠟質,外形像蓮蓬頭,族群個體數量比蜜蜂和虎頭蜂少很多,且警戒範圍低,除非觸碰或驚擾到牠們,否則不會主動攻擊人

資料來源:城市養蜂 – 蔡明憲 | 影像來源:數位島嶼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藍環章魚 | Hapalochlaena

又名豹紋章魚

是一種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分布從日本到澳洲都有的章魚。共有三個現生種及一個未確定物種,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

藍環章魚會以皮膚的色素細胞將自己隱藏在環境之中;一旦被激怒,就會迅速將體色改變為亮黃色,並顯示出藍色的圈狀花紋;遇到騷擾或攻擊時會以有毒的喙反咬。常見的人類受攻擊事件往往肇因於潛水者沒有注意到偽裝的藍圈章魚,因此踩在章魚身上導致其反擊。

其猛烈的毒性比眼鏡蛇還要強,甚至可以殺死許多成年人,且目前沒有解毒劑 (血清)。藍環章魚的河豚毒素是由唾液腺中的一種細菌所製造,其毒性可達氰化鉀的850倍以上,會阻斷肌肉的鈉通道,使肌肉癱瘓,並導致呼吸或心跳停止。

遭咬第一時間的急救方式,是按住傷口並持續不斷施以人工呼吸,直到傷患恢復到能夠自行呼吸為止;而這往往需要數小時之久。若在發紺以及血壓降低的症狀出現之前就施以人工呼吸治療,傷患就可能保住性命。成功撐過24小時的傷患,多半能夠完全康復。即使傷患已無反應,也應立即且全程施以循環輔助;因為河豚毒素會癱瘓肌肉,傷患即使神智清楚也無法呼吸或做出任何反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0259129_10203715437111448_1040411127477

© 陳則真  |  Jamy Chen

龍洞特色植物

LD FEATURED

PLANTS

因為有著繽紛的花草,龍洞的岩壁,才能在千百萬年的浪潮淘洗下,始終散發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從岩壁週遭的草坡,一路往海岸延伸,龍洞岩場,就像一座綿延數公里的巨大庭園,各式各樣的花草各據一方,紛紛挑了各自喜愛的時節輪番綻放,讓這座早已歷經千百萬寒暑的岩場,未顯老態與滄桑。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岩大戟 | Euphorbia jolkini Boiss

在分類上屬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大戟屬 (Euphorbia),是臺灣唯一自生於濱海地區的原生大戟

因常生長在海濱地區的岩石間,故名。臺灣主要分布在北部濱海地區,尤以貢寮龍洞岬灣分布最多。除臺灣以外,中國大陸華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皆有其蹤跡,但在臺灣僅侷限分布北部岩質海岸,受脅程度於《2017 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被評定為 VU 等級。

岩大戟莖幹直立,葉互生無柄,排列緊密呈螺旋狀非常特別,三、四月開花,黃綠色的苞片,在開花的季節成了昆蟲們最醒目的標的,到了四、五月間葉子會開始變紅脫落,接著地上部分慢慢枯死,地下部分卻仍然活著,到了冬末才由地底萌生新芽,然後從初春一直開花到初夏。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 影像來源:李涵茹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基隆澤蘭 | Kiirun Agrimony

為臺灣特有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分佈於北海岸至東北角的濱海公路沿線,在八斗子公園的草原區可以見到,但族群數量不多,被林務局列入稀有及瀕危植物的名單裡,因為分布尚稱廣泛,且族群並無明顯減少趨勢,故列為安全等級。

莖直立,少有分枝,高可達1公尺。葉片厚,卵披針形或卵橢圓形,長約8至10公分,寬約5.5至7公分,葉柄0.1至0.2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葉緣鋸齒狀或小鈍齒緣,葉基鈍形,上表面呈綠色,下表面呈白綠色至灰綠色,被有疏毛,因此摸起來有一點毛毛的。花期為春夏4至6月及秋季10至11月,頭花具有5至8朵小花,白色至略帶粉紫色,小花內有2裂細長花柱向花冠外伸展。瘦果呈黑色,長橢圓形,有白色的冠毛。地下根膨大。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影像來源:基隆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沈錦豐老師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茅毛珍珠菜 | Maurit Loosestrife

為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濱排草,珍珠菜,濱海珍珠菜

分布於臺灣全境及澎湖、蘭嶼、綠島、小琉球等地之濱海地區,為越年生草本植物。多分枝,叢生狀,株高 15~40 公分,莖常帶紫紅色,枝葉稍肉質。葉互生,具短柄或幾無柄,葉片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2~5 公分,寬 1~2.5 公分,基部漸狹至楔形,先端鈍圓或尖形,全緣反卷,背面具黑色腺點。花單生枝上葉腋,梗長 1~2.5 公分;萼 5 深裂,裂片廣披針形,具腺點;花冠白色至粉紅色,徑 1~1.2 公分,5 深裂,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雄蕊 5 枚;子房球形,柱頭細尖。果實為蒴果,球形,徑 0.4~0.6 公分,熟時棕褐色或紫褐色。花期 3~6 月。果期 5~8 月。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網 – 莊溪先生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臺灣百合 | Lilium Formosanum

為百合屬多年生的被子植物,為台灣特有種,因而以「福爾摩沙」作為種名

花冠呈現六角形喇叭狀,葉子呈線狀披針形排列,莖細長直挺且少有分枝,鱗莖深植於土壤中,單株通常只開2朵或數朵花,有的會開數十朵,少數也有多達百朵,生長高度從10公分到120公分都有。

野生開花時間平均為4月到9月,而且隨著生長地不同花期也不同,大至上單朵花瓣可開放7到10天,當一大群群聚生長可長達1個月。因適應性強,可生長在差異大的生態環境,故在臺灣分布極廣,南從屏東,北至東北角風景區沿海及各小島如蘭嶼、綠島,地點從海岸邊到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山上都可發現它們的蹤跡,為了適應其各地生長環境,具有多種不同差異的族群生長形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影像來源:陳則真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桔梗蘭 | Campanula Orchid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植株高可達 1~2 公尺;根狀莖圓柱狀,橫走,粗 0.5~0. 8公分。葉狹條狀披針形,長 30~80 公分,寬 1~2.5 公分,基部稍收狹成鞘狀,套疊或抱莖,邊緣和背面中脈具鋸齒。頂端圓錐花序長 10~40 公分,分枝疏散;花常多朵生於側枝上端;花梗長 0.7~2.0 公分,常稍彎曲,苞片小;花被片條狀披針形,長 0.6~0.7 公分,綠白色、淡黃色至青紫色,5 脈;花藥條形,比花絲略長或近等長,花絲上部膨大。漿果近球形,深藍色,直徑約 0.6 公分,具 5~6 顆種子。花果期 3~8 月。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網 – 莊溪先生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臺灣蘆竹 | Arundo formosana Hack

為臺灣原生特有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蘆葦,稈下垂,直徑約 0.6 公分,長可達 2 公尺,末端有分枝。葉線狀披針形,長 10~20 公分,寬約 1 公分,葉基部有絲狀毛,葉鞘比節間稍長,葉舌膜質,邊緣有毛。開花時,由稈頂抽出淡黃色大型之圓錐花序穎花,每一小花序長達 30 公分,每一小穗有 2~5 朵花,每花雄蕊 3 枚,花柱 2 枚,柱頭羽毛狀。穎果外面包覆內孚、外孚、上穎及下穎等層層保護。

適應力強,在貧瘠、乾旱之礫石層中仍然生長良好,為岩壁上常見植物,也是乾生演替系列中最前期之植物。分布菲律賓、琉球、及臺灣全島 (以及綠島與蘭嶼) 中低海拔裸露之岩壁、岩石縫隙或邊坡。

資料來源:衫林溪自然教育中心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林投 | Pandanus Tectorius

為露兜樹科露兜樹屬下的一個物種,原產於馬來界,澳大利亞東部及太平洋三大島群

太平洋熱帶地區海岸及各島嶼、印度。古作菻荼,別稱露兜樹、野菠蘿、假菠蘿等。具耐風、耐鹽的特質,且繁殖容易,是台灣常見的海岸防風定砂植物。

林投樹雌雄異株,雌株有果實,雄株有花序。葉片呈長披針形,叢生於枝端而作螺旋狀排列,雌株葉緣及中肋有銳刺,雄株葉緣及中肋則無,無刺葉端漸尖,葉基截形,葉面平滑為硬革質,葉背為灰綠色,葉鞘不具纖維。雄花呈圓錐花序,雌花呈頭狀花序。果實每年 5~6 月成熟,內部種子可食用,味道香甜,口感與花生相似。果大,單生,近球形,熟時橙紅色,由 50~70 或更多的倒圓錐形、稍有稜角、肉質的小核果集合成之聚合果,球形,直徑可達20公分,形似菠蘿 (鳳梨),故有野菠蘿之稱。

林投果可食,狀似鳳梨;嫩芽可食;核果外部堅硬,基部軟,裡面是種子,味甜可食。其莖頂芽稍可做菜餚,味如春筍。葉纖維可編繩或製作蓆、帽等工藝品。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認識植物網 – 莊溪先生 | 影像來源:陳震宇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金花石蒜 | Lycoris Aurea

石蒜科石蒜屬

又名鐵色箭 (本草綱目)、忽地笑、龍爪花、黃花石蒜、山水仙、山金針,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廣卵形鱗莖;秋季抽葉,長橢圓狀帶形或帶形葉;花莖頂生傘狀花序,有5-10花,夏季開黃色花,花被裂片倒披針形,花被管長約1.5公分;蒴果近球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張文溪畫作-校門口.jpg

石花菜 | Gelidium Amansii

又名瓊脂、寒天 (日文)、菜燕

是一種生長於海岸潮間帶的紅藻,通常位於潮間帶下層,無論漲退潮都不太容易由陸地上看見,必須潛至約 1–5m 深的底層礁岩去拔取。每年農曆三至五月初之間盛產,家家戶戶曝晒石花菜成為貢寮沿海一項特殊景觀。

經曝晒漂白後,可提煉成為洋菜;食用時將水煮沸放入乾燥的石花菜,待凝結後切成塊狀調入糖水、檸檬即可,具有清熱降火的功效。 石花菜含有藻紅素、藻藍素、維生素 B1、 B2 及多種礦物質等營養素,具有多種保健功效,能幫助維持消化機能,因此民間又俗稱為「海燕窩」。有包覆脂肪和澱粉效果的 agarose 成分。

資料來源:海洋教育數位典藏 | 影像來源:公共電視 – 我們的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