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發佈於 2018/12/16 – 百合搖滾傳統攀登工作室
「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遭到猛禽俯衝攻擊,
而且還是在50m高的岩壁上」– 某岩友
2016年的一次偶發事件,讓龍洞的攀岩者與這裡的生態有了更深的連結;然而,在那之前我從未意識到,我們的休閒活動可能會對這座岩場的珍貴生命造成多麽深遠的影響...
# 318 自由裂隙,位於大禮堂的西面岩壁上,長約25公尺、難度5.8、有著一道漂亮而顯眼的手掌裂隙,是這片充滿狂野原始氣息的區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傳攀路線之一。2016年5月15日,兩名攀岩者爬完這條路線後興致正濃,於是便決定繼續往上再爬兩段繩距,打算一口氣直接爬到岩壁頂端的龍洞岬灣步道。然而,就在先鋒者距離上方固定點僅10米之遙,正準備完攀第二段繩距時,他後方的空中卻突然傳來老鷹快速進逼的嗥叫,錯愕的他回頭一看,映入眼簾的是兩隻在空中盤旋的遊隼,正朝著他來回不斷地高速俯衝、尖嘯,甚至還朝著他伸出腳爪,試圖將他驅離。驚慌之餘,他忙亂地盤算自己的退路,同時也將注意力轉回岩壁上,就在這時,他瞥見了路線右側幾公尺外有著一窩鳥巢,裡面還有著嗷嗷待哺的雛鳥,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意外闖入了一個遊隼家庭的棲地,而攻擊他的,正是這窩幼雛的親鳥。
時速300公里的俯衝氣流讓人根本無法思考,特別是當你孤單一人身處高達50米的岩壁上獨自面對緊要關頭時。他勉強盤算了一下自己曲指可數的幾條退路:1) 原路下攀回收岩楔、2) 請確保者給繩下降,將岩楔留在岩壁上、3) 繼續上攀到頂做垂降系統轉換。最後他決定選擇 3) – 硬著頭皮爬完這最後幾公尺,然後再利用上方固定點盡快做垂降撤退。
於是,接下來的20分鐘裡,兩隻暴怒的遊隼無情地對他施以輪番攻擊,他只能把握親鳥一波又一波高速俯衝的短暫空檔火速上攀,慌亂地放置岩楔後就立刻對著下方的確保者大喊「Take!!!」,接著便抱頭躲避親鳥的新一波攻擊;他一邊發出虛弱的哀嚎、一邊祈禱著自己不會被銳利的鷹爪抓傷、或被鷹嘴刺傷。就這樣重複了幾次後,他終於狼狽地抵達上方固定點,以此生最快的速度完成垂降系統轉換程序,並火速逃離現場。在那漫長的20分鐘裡,他甚至一度瀕臨崩潰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聽;他隱約聽到一對男女的交談聲,但當時的大禮堂除了他們以外並沒有其他繩隊,於是他回頭快速掃視了一下周遭,才發現對面 龍路 頂端的觀景平臺上聚集了一群看熱鬧的遊客,其中還有人正拿著手機錄下他掙扎求生的窘態。
遊隼巢位意外曝光
那天,這位攀岩者正好帶了一台GoPro上岩壁,而這段被遊隼攻擊的經過也全都被他的攝影機給拍了下來。回到家後,他覺得應該要在網路上對龍洞的攀岩社群發出警訊,呼籲大家暫時不要攀登該路線,因此他迅速將影片下載到電腦中,並發文上傳。然而,人生一直都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
在臺灣,所有鷹類都是保育類動物,而遊隼 (Peregrine Falcon),因為各種人為與天然因素,數量急劇下滑,無論在臺灣或其他國家,都是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正因為這些猛禽是如此地珍稀,再加上遊隼有著極佳的獵鳥能力,因此在馴鷹市場上有很高的身價,也是養鷹人鍾情的鳥種,長年以來一直都有不肖人士前往棲地掏巢,盜取雛鳥後在黑市上販售 (一隻遊隼在大陸的黑市價格可達30萬臺幣之譜),斷絕了這些珍貴猛禽繁衍後代的寶貴機會。為了避免這樣的憾事發生,許多負責觀測猛禽的研究單位都極盡低調地從事觀測研究活動,努力不讓觀測樣本的巢穴位置曝光,而龍洞的這窩也不例外;長期觀測這對遊隼的基隆市野鳥學會,早在二個月前 (該年三月) 就已觀察到這對樣本的巢裡有蛋,為了避免對親鳥造成干擾影響孵育,基隆鳥會便暫時停止所有觀測活動,直到四月中雛鳥孵育後才又逐漸開始恢復觀測。
通常,在賞鳥社群裡有個基本的生態保育原則 – 親鳥育雛期間不得公布巢位資訊。而觀測這對遊隼的基隆鳥會長年以來也都一直奉行這項基本原則,但沒想到,這位熱心岩友上傳的影片,卻意外讓這對遊隼的棲地曝了光;原本只是出於善意想提醒其他岩友,只打算在攀岩社群內分享的消息,卻意外地在各大賞鳥社團內廣為流傳,在短短不到24小時內就吸引大量的點閱率與分享。消息走漏後的隔天,龍洞岬灣步道上的觀景台便開始湧入大量愛鳥人士與民眾,大批的人潮都想一睹遊隼的風采,可謂盛況空前。而心急的基隆鳥會因為擔心過多民眾聚集,可能會影響這對遊隼的育雛狀況,於是便趕忙聯絡這位岩友請他盡快將這段影片撤下,然而,即便這位岩友也完全配合迅速將影片撤下,但走漏的消息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
照片來源:米克相機日誌 – 龍洞灣岬 - 遊隼飛行秀
在臺灣,遊隼一直都被視為過境型的「冬候鳥」或「稀有留鳥」,再加上牠們習慣在高聳的岩壁上築巢,因此一般民眾難以目睹其棲息甚或育雛過程;但像龍洞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 棲地旁就有步道與觀景平台 - 在全球各地都是非常難得一見的,因此,隨著遊隼巢位的曝光,前往龍洞賞鷹的一般民眾與拍鳥人士與日俱增、絡繹不絕,迫使基隆鳥會不得不出面扮演協助與引導民眾的角色,主動委派志工在現場解說並印製摺頁介紹龍洞的遊隼,並且也與官方協調擬定明確的禁制區域與管理規範。
自主公告封閉岩場
而此同時,龍洞的攀岩社群也沒閒著;消息曝光後,攀岩者們也開始著手了解相關議題,討論封閉岩場的可能性與相關措施,並於隔日在臉書上發布中英雙語的岩場封閉公告,同時也在大禮堂的主要路徑出入口張貼紙本告示,呼籲所有攀岩者在遊隼育雛期間暫時停止該區域的所有攀登活動。所幸,龍洞攀岩社群人才濟濟,其中不乏對鳥類有所研究的愛鳥人士,願意主動出面與基隆鳥會聯繫並協助居中協調這起遊隼巢穴意外曝光的突發事件,將攀岩社群與賞鳥社群之間原本可能演變為衝突的對立,轉化為互助的合作關係。
攀岩社群每年主動發佈「遊隼繁殖季岩場封閉」的中英雙語網路 / 紙本公告
關於遊隼
遊隼 / Peregrine Falcon,屬於 隼形目 中隼科、隼屬,又稱赤胸隼、花梨隼、花梨鷹、或鴨虎,是一種晝行性中型猛禽,頭部為灰黑色、眼暗褐色、眼圈黃色、蠟膜黃色、眼下有一道黑髯斑、耳頰有白斑、背面藍灰色、腹面白色;胸部中央為黑色細斑、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黑色細橫紋;尾灰色,有多道不甚明顯的深色窄橫帶,僅末端帶較寬而明顯。
雌鳥體型明顯大於雄鳥,腹面的橫紋較粗密。幼鳥背面黑褐色、腹面淡黃褐色、胸部密佈黑褐色縱紋。喙藍灰色、裸腳、腳黃色、中趾特長、爪黑色。身長約39 – 51 cm,翼展約80 – 120 cm,是隼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 – 俯衝時最高時速可達389公里。平時主要以野鳥、野鴨、燕子、或鴿子等中小型鳥類為食,獵捕時,牠們會先飛到獵物的上空,然後將翅膀收起成梭狀,朝著獵物高速俯衝螺旋而下,再以腳爪擊昏獵物,或直接抓住獵物的頭部或頸部。
遊隼的棲地型態很廣,大多為山區、河岸或海岸,有些甚至居住在城市裡,只要是鳥類豐富且有制高點的曠野即可,而多懸崖的海岸通常是最適當的棲地,但有時在平原與濕地也可見。臺灣的遊隼大部分在冬天由北方遷徙而來,有的會停留 (稱冬候鳥),有的只是過境 (稱為過境鳥),而少數則選擇在這裡定居。遊隼的壽命最長可達15.5年,並且有著特別的一夫一妻制,雄鳥和雌鳥選定伴侶後會一起築巢繁殖,並維持好幾個繁殖季,且不管他們飛去哪,每年繁殖季都會固定回到這共同的「家」。
參考資料:《台灣鳥類誌第二版》、https://goo.gl/ZucEVT、https://goo.gl/wW8ci6 、https://goo.gl/Jp9hiH
在龍洞大禮堂岩壁上進食的遊隼 | 影片來源:基隆野鳥學會
龍洞大禮堂的遊隼幼鳥 | 影片來源:Tim Yu
龍洞的遊隼繁殖期初步觀察約在2-7月間,繁殖期間親鳥會以懸崖的洞穴或凹陷處為巢,也會利用別種鳥的舊巢;一窩約產3 – 4枚卵,雌鳥負責孵卵及照顧幼雛,雄鳥則負責供食;待幼鳥羽翼漸豐後,親鳥會試著將幼鳥銜至空中拋下,迫使其學會滑翔;另外,親鳥也會將獵物從空中拋下,試圖讓幼鳥學會在空中抓取獵物;等到雛鳥較大時,親鳥才會一起外出獵食。臺灣首次出現繁殖紀錄是於1994年春季在東北角海岸,一對遊隼在懸崖營巢繁殖,於5月中旬一隻幼鳥成功離巢。另外,北海岸與蘇花公路都曾有過幼鳥的目擊紀錄,可能是在當地繁殖的個體。
龍洞的遊隼 © 許永暉
基隆鳥會理事長沈錦豐表示,自從1994年沈振中老師在北臺灣首次記錄到遊隼繁殖,並陸續發現其他巢位後,基隆鳥會便決定自2015年開始,針對基隆 (含北方三島)、北海岸、東北角及宜蘭地區進行長期觀察,並在接下來的兩年內發現共30個樣區有遊隼穩定活動,其中確認遊隼整年可見的有16個樣區,度冬的有5個樣區,另有9個樣區狀態不明;而在2015年的觀察紀錄中,有8個樣區確認有繁殖行為,有5對繁殖成功,共7隻幼鳥,繁殖成功率62.50%,生殖力1.4隻,補充率 (幼鳥順利成長並加入族群的比率) 0.9隻;2016年則有16個樣區確認有繁殖行為,有7對繁殖成功共12隻幼鳥,繁殖成功率43.75%,生殖力1.7隻,補充率0.8隻。兩年合計19隻幼鳥順利離巢,繁殖成功率50.00%,生殖力1.6隻,補充率0.8隻。 資料來源:台灣動物新聞網:http://www.tanews.org.tw/info/12485
基隆鳥會理事長沈錦豐表示,自從1994年沈振中老師在北台灣首次記錄到遊隼繁殖,並陸續發現其他巢位後,基隆鳥會便決定自2015年開始,針對基隆 (含北方三島)、北海岸、東北角及宜蘭地區進行長期觀察,並在接下來的兩年內發現共30個樣區有遊隼穩定活動,其中確認遊隼整年可見的有16個樣區,度冬的有5個樣區,另有9個樣區狀態不明;而在2015年的觀察紀錄中,有8個樣區確認有繁殖行為,有5對繁殖成功,共7隻幼鳥,繁殖成功率62.50%,生殖力1.4隻,補充率 (幼鳥順利成長並加入族群的比率) 0.9隻;2016年則有16個樣區確認有繁殖行為,有7對繁殖成功共12隻幼鳥,繁殖成功率43.75%,生殖力1.7隻,補充率0.8隻。兩年合計19隻幼鳥順利離巢,繁殖成功率50.00%,生殖力1.6隻,補充率0.8隻。
就近年的觀察而言,龍洞的遊隼於1月開始有交配行為,2-3月可能是產卵期,幼鳥約在6月至7月離巢,其中,2-4月屬於較敏感的繁殖前期,到5月雛鳥可能孵出前,這段時間是對人為活動最為敏感的時間,若人為干擾太多,可能會讓親鳥放棄在這一區繁殖,或在產卵後棄巢。在這段育雛過程中,親鳥將投入約2個多月的時間照顧幼鳥,並訓練其覓食與捕獵技術。因其覓食全賴捕獵其他鳥類,生存條件之嚴苛,由其獨立後之高死亡率便可見一斑。
而臺灣的遊隼最常出現的是冬候鳥,是秋冬季 (9-3月) 自北方來度冬的遷徙亞種「Falco peregrinus calidus」,再來是舂夏出現的「F.g. peregrinator」。兩者除了來臺時期不同以外,外表及換羽時間亦不相同。後者 (Peregrinator) 胸腹帶磚色、條紋較粗或臉頰白色部分縮小等。Peregrinator成鳥的初級飛羽換羽時間在4-8月;但Calidus的換羽時間則在10-2月,其差別可能與是否要長距離遷徙有關,且繁殖季亦不相同。而在華南一帶的F.g. peregrinator跟印度的Black shaheen falcon (也是F.g. peregrinator) 不同,較接近北方亞種F.g. peregrinus。 資料來源:http://nc.biodiv.tw/bbs/showthread.php?t=57026&page=3
樹大必有枯枝:
空拍機侵擾事件
隨著與日漸增的賞鷹人潮,民眾也開始出現嚴重干擾遊隼育雛的脫序行為。2016年6月22日,有網友在生態大腸花論壇貼文指出:當天上午發現一干人等利用空拍機近距離捕捉遊隼處理捕獲獵物的影片,由於遊隼受到驚嚇不堪其擾,最後只能叼著獵物逃離。新北市動保處在接獲檢舉者通報後,隨即掌握相關資訊並會同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前往現場巡查並增設「禁止騷擾野生動物」告示牌,同時也約談拍攝者到案說明。而此事件在網路上曝光後也引來許多網友撻伐。 參考資料:https://goo.gl/o614Vm 、https://goo.gl/92HvPm
照片來源:生態大腸花論壇
隨後,為杜絕此類脫序事件,新北市政府會同東北角風景管理處在岩場出入口 (校門口、後門),以及龍洞峽灣步道上的觀景涼亭設立警告標語,明文規定「每年2-6月禁止以攀岩、跨越欄杆、使用空拍機或以任何形式驚擾,違者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以下罰鍰」,但由於告示內文語意不明,造成許多岩友與民眾誤以為每年2-6月「整個龍洞岩場」都禁止攀岩,因此該警告牌在設立之初也曾在攀岩圈內引起不小風波。事實上,每年2-6月的封閉區域應視「遊隼實際築巢位置」而定,過去兩年為大禮堂區域;另外,封閉時間也必須視「遊隼實際育雛狀況」而定,2-6月為參考遊隼的繁殖習性而定,是為「預估值」,實際的封閉期程需依觀察單位建議,有可能需提前或延後。因此未來若看到這類語意含糊的警告牌時不必太過緊張,可直接與東北角風景管理處或新北市動保處聯絡洽詢該年實際的遊隼育雛情形與封閉狀況。
新北市政府會同東北角風景管理處設立的警告牌 | 照片來源:岩友
定居
雖然經歷了「巢位意外曝光」與「空拍機騷擾事件」影響,但這對遊隼在2016年產下的兩隻幼鳥仍順利孵育並長大離巢。據基隆鳥會表示,2016年龍洞遊隼繁殖消息意外曝光後所引來的大批賞鷹人潮,對於龍洞這對遊隼的繁殖而言其實是一股相當巨大的壓力,因此對於這對親鳥未來還會不會繼續在同一處繁殖,他們原本也保持懷疑的觀望態度。然而,2017年的三月仍傳出好消息,這對遊隼果然又再度在龍洞的大禮堂產下四顆卵。對此基隆鳥會表示,在經歷去年那樣的人潮與空拍機事件的壓力後,這對遊隼仍願意選擇在同一地點繁殖,幾乎可以確定牠們已經成為留鳥。然而不幸的是,牠們在2017年所產下的四顆卵中僅有二顆孵化,並且其中一隻雛鳥早夭,而僅存的這隻雛鳥也在母親的誘食訓練過程中失足墜崖不幸身亡。 基隆鳥會新聞稿:龍洞雛鳥墜崖
公視新聞網 | 餵食過程失平衡,遊隼雛鳥墜崖死亡
而有鑑於2016年龍洞遊隼議題引發各界關注,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特別製作了「龍洞遊隼記」專題報導,揭露整起事件的緣由以及遊隼的繁殖過程,並探討攀岩者、賞鳥人士、一般民眾、與遊隼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
公共電視 | 我們的島 - 龍洞遊隼記
東北角的鷹
通常,像我這樣的門外漢看到天空有老鷹翱翔時,頂多也只能對身邊的人說「欸你看有老鷹耶~」,但事實上,包含龍洞在內的整個東北角沿岸,除了相對稀有的遊隼外,還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鷹 – 黑鳶、紅隼、松雀鷹、鳳頭蒼鷹、大冠鷲 (蛇雕)、魚鷹、赤腹鷹、灰面鵟鷹等等... 這些都是東北角天際可能現蹤的猛禽身影。然而,隨著殺蟲劑與其他有毒物質的濫用,台灣各地的猛禽都受到了巨大威脅,數量正嚴重銳減,遊隼當然也不例外。
臺灣東北角天際可見的猛禽種類
共識
身為攀岩者的我們,能夠站在岩壁上看著遊隼與其他猛禽在空中翱翔的美麗姿態,是極其珍貴的體驗,同時也是只有我們才能獨享的特權。而另一群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卻只能遠遠地、默默地、小心翼翼地為大家守護著這群美麗而珍貴的生命。如今,有遊隼選擇在龍洞築巢繁殖並定居成為留鳥,長期在這座岩場活動的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這難能可貴的機會,為這片寶貴的生態與悉心守護遊隼的學術團隊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或至少不要破壞),共同努力保有龍洞生態豐富而美好的樣貌。
因此,根據龍洞遊隼的繁殖習性 – 每年1月開始出現交配行為、2-3月可能為產卵期、6-7月為幼鳥離巢期;其中2-4月為最敏感的繁殖前期,直到5月幼雛孵出時,是親鳥對人為活動最敏感的時期,此時若人為干擾過多,可能會導致親鳥放棄在該區繁殖,或在產卵後棄巢;待幼隼孵出後約2-3周,由於飛行技巧尚未成熟,親鳥會在巢位附近餵食並訓練幼鳥飛行,若正好在學飛的幼隼附近活動可能會遭到親鳥攻擊;待幼隼離巢約2-3周飛行技巧純熟後,幼隼的活動區域與可利用範圍會逐漸擴大,此時可視情況逐步恢復大禮堂附近的攀登活動。考量以上種種因素,並經過充分討論與溝通後,龍洞攀岩社群自2016年起便與負責研究該樣區的基隆鳥會達成基本共識:
每年2 – 6月遊隼繁殖期間
將視該年遊隼繁殖情形主動封閉岩場相關區域
(2016與2017皆為大禮堂)
封閉期間,攀岩社群將於封閉區域的主要路徑張貼實體告示,並於網路上發布相關資訊,明確公告封閉期間禁止在該區從事任何攀岩與其他可能干擾繁殖的相關活動,讓親鳥得以孵育並訓練幼雛,也讓幼鳥能順利成長並繼續繁衍下一代。上述目標需要整體攀岩社群每一個人的配合,以及持之以恆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而到目前為止,攀岩界社群一直都沒有辜負這份使命,因此我們要繼續,希望藉由我們的努力,讓每一位岩友都能試著了解這些珍貴的生命,結合眾人之力一起守護這座美麗的岩場。
Comments